环球汽车商业网
adyou

汽车智能化的“临界点”,究竟该如何跨过?

2025-04-26 09:55 来源:盖世汽车| 浏览(9278)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从竞争电动化的上半场,向比拼智能化的下半场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辅助驾驶技术迅速迭代,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提升,舱驾融合的新赛道上也已是“人才济济”,整个行业,已经站在时代大变局的又一个转折点上。

而这一次,AI技术对整个汽车生态的全面重构,是毫无疑问的“重头戏”,不仅改变着汽车的生产制造方式,也在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和产业协作模式,拓展传统汽车产业边界的同时,还推动着汽车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生态体”的跃迁。

德赛西威的智能化进击之路

当然,在行业大转型的初级阶段,供与需之间出现不对等在所难免,国内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也面临着“技术孤岛”和“市场断层”的双重考验。

如何破局呢?

首先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供与需之间这种割裂的本质,源于行业对市场真实需求的误读。想要实现突破,必须锚定市场真实需求。将技术研发的方向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才能推动汽车产业真正从“智能孤岛”驶向“互联大陆”。对企业而言,需要拥抱AI算法带来的感知革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才能具备抢占智能化“高地”的资格。

基于对未来智慧出行的深刻洞察,德赛西威敏锐的捕捉到了AI对汽车行业的颠覆性潜力,坚定的将AI技术深度融入到了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等领域,率先开启了汽车智能体验的新篇章。

伴随着行业变革的持续深化,辅助驾驶开始逐步从“豪华专属”走向“全民标配”,AI技术正在重塑汽车行业的底层逻辑,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这时候,早已“提前抢跑”的德赛西威先天就具备优势,在多条细分赛道上,都已经占据领先身位。

盖世汽车整理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的国内中控屏集成供应商市场上,头部效应明显,德赛西威以4,577,820套的装机量和20.9%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在座舱域控领域,2024年的市场渗透率也实现了显著飙升,而“带头大哥”依旧是德赛西威,全年共计装机1,084,030套、市场份额达到了16.1%。

辅助驾驶域控制器方面,德赛西威的产品矩阵也在持续优化升级,其高算力平台已成功实现规模化量产,先后为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极氪汽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路特斯等国内外汽车品牌,提供过配套支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向着集中化的持续演进,各功能域之间的跨域融合诉求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舱驾融合逐步成为了行业内新的竞争“热土”。所谓舱驾融合,顾名思义即将座舱域和驾驶域高度集成至一个高性能计算单元中,实现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全面打通。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提升用户整体体验的同时,还能显著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降低整车成本。

当下,不少整车和智能化配套企业都在加速布局舱驾融合。在这条新赛道上,德赛西威也已经抢占了领跑位置,首次实现了舱驾融合方案的量产落地。

要实现舱驾融合方案的首发量产落地,可并不轻松。在技术层面,如何充分满足两个域对于安全性、实时性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就是个困扰行业的大难题。既要进行不同功能安全等级的隔离、资源调度和跨域适配,还要合理的控制功耗和成本,快速的测试验证和工程化落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对企业而言,推动舱驾融合必然要求强化跨部门协作能力,打破原有的部门壁垒,实现组织架构层面的深度融合;从行业层面来看,舱驾融合的发展,甚至会带来产业链格局的重塑,包括上下游企业之间新的分工与合作,以及现有开发体系和模式的重构。

此前,零跑汽车推出了“四叶草”架构,宣称要实现多域融合;理想、极氪等车企也表示,将在新车上实现舱驾融合。此外,在产业链纵深协同效应驱动下,博世、安波福、伟世通、纵目科技、华阳、北斗智联、中科创达等中外科技企业,也都在积极的推进舱驾一体的研发,德赛西威更是已经成功迈过舱驾融合落地应用的“临界点”,率先“解锁”了量产的舱驾融合方案,对市场、对行业,无疑都是强力的助推器,标志着智慧出行领域出现了又一个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德赛西威点亮的“技能点”

到这里,又一个疑问也出现了,德赛西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对行业共性困局的独特解法,体现出的其实是德赛西威独特的战略布局和思考。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德赛西威提出了“智慧出行,全球共享”的企业愿景,并在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盛大启幕之际,将公司使命升级为“创领安全、愉悦和绿色的出行生活”。

战略升级的背后,是德赛西威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和想要构建普惠生态的核心诉求。

德赛西威希望凭借其行业内领先的软、硬件协同优势及辅助驾驶全栈自研能力,持续投入全域技术储备,加速整车智能的深度融合,进而搭建一个开放协同的智慧出行生态,为整个行业从“单体智能”向“万物互联”转型提供蓝本。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高大鹏认为,唯有“新范式”,方能跨越产业发展鸿沟。接下来,德赛西威要重点做三件事,外溢能力圈、拓宽新生态、打造出行新图景。

实现这一切的根基,还是德赛西威软、硬全链路穿透的全栈能力。近五年,德赛西威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4%,在全球部署了12个研发机构,组建了4200余人的研发队伍,以此为根基,德赛西威实现了从技术储备,到规模化落地,全面领跑行业且能持续进化的全栈能力。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德赛西威以“智新境 向远大”为主题,系统地展示了其在AI变革与技术平权时代的战略布局和创新方向。作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出行方案供应商,德赛西威通过升级全栈能力、深化场景定义技术、构建开放生态等举措,正在开创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可持续性破局路径。

上海车展上,德赛西威推出了EEA架构4.0,以“中央计算平台”为核心,实现了座舱、辅助驾驶、网关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可以为车企提供高度灵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以“端云一体”为核心的第五代AI座舱G10PH,同样值得期待。新产品将生成式AI语音助理、全场景意图识别与极致视听体验融为一体,“无感交互”的设计,可以通过AI算法预判用户需求。此外,G10PH的跨域融合能力,支持座舱与辅助驾驶系统的无缝协作,为跨域集成奠定了更加扎实的根基。

在应用场景方面,德赛西威也在引领一场新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跨越了“实验室参数”与“用户真实需求”的鸿沟。德赛西威的Smart Solution3.0,选择了以场景定义技术,而非让技术主导场景。“绿叶森林”功能,可以通过座舱模拟森林环境声,打造沉浸式自然空间,缓解驾驶疲劳。“超感模式”可以提升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暖心护航”能够提供紧急救援提醒与无障碍交互、“舒适轻养”则可以让用户在车内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务等。四大创新场景,即展现了多感官交互和深度的情感互联,也实现了健康实时监测及环境感知预警的多维交互生态。

这一刻,智能汽车向“具身智能体”的演进,具象化了。较之于行业内普遍偏重功能覆盖、硬件参数及基础互联功能的智慧场景方案,Smart Solution 3.0越过了技术堆砌的方案误区,直击用户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了“出行即生活”。日前,德赛西威还联合高校发布了《德赛西威AI出行趋势研究报告》,其中明确提出,机器智能需升维为生态智能,技术与人性必须深度共鸣。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还有一个面向未来的核心锚点——德赛西威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一直以来,德赛西威想要做的都是将技术伦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价值。对比颠覆行业的“革命者”,德赛西威的定位更类似于推动行业转型路上的“连接器”。换言之,德赛西威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技术,更在于为行业提供了一条转型范式,即智能化竞赛的终点,不是参数表的胜利,而是用户价值密度的提升。

小结:平权长征路,已在足下

2025年的上海车展,或将成为汽车产业智能化创新的又一个分水岭。当聚光灯下充斥着算力TOPS与激光雷达数量时,德赛西威选择了发力“用户价值密度”,而非“技术参数内卷”。

从EEA4.0的全栈赋能、Smart Solution3.0的场景破壁,到生态开放的协同逻辑,以及对长期主义的价值坚守,德赛西威正在将自己对智能化转型的思考,转化为可落地的系统工程。

显而易见的是,在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这一理念有利于推动汽车产业从“功能定义”迈向“软件+体验+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定义,进而为饱受所谓“内卷”之苦的汽车行业,提供一条真正的破局之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