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汽车商业网
adyou

2022中国汽车论坛林琦:“一亿公里零碳出行的探索与实践”燃料电池汽车商

2022-11-16 18:23 来源:网络| 浏览(7635)   

2022年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行。作为党的二十大后汽车行业的首次盛会,本届论坛以“凝心聚力,蓄势待发”为主题,设置了“一场闭门峰会+一场会议论坛+16场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与行业精英一起落实新精神,研判新形势,共商新举措。其中,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齐林在11月10日上午举行的“主题论坛八:能源转型中汽车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何秘书长,各位业内同仁:

大家好!

我是改造小组的齐林。今天,我很荣幸参加中国汽车论坛,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对燃料电池商业应用的探索。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一亿公里零碳出行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应用。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不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料电池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迄今为止,它已经超过了1亿公里的零碳行驶里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世界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一、氢能发展的重要性

二、氢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程

第三,重塑集团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工作。

一、氢能发展的重要性

相信上半年专家们也对氢能做了一些认识和了解。我们觉得在当前“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共识。作为一种能量载体,氢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载体?清洁、灵活、多功能的能源载体是目前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双碳”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简单来说,我们把氢能看作是一种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能量的能量载体,这可能是对其相对形象的定义。

回到今天汽车论坛的主题,我们认为氢能源可以帮助汽车行业深度脱碳,对汽车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氢作为一种能量载体或能量形式,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例如,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工业、发电和建筑中看到。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氢能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已经跨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也可以加速能源转化的进程。

在这样的“双碳”背景下,氢能被公认为是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清洁能源转变的重要抓手,也有助于逐步减少或替代煤炭消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当前,在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能源安全的韧性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我们认为,氢能有助于缓解该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对外依赖,并在确保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回到汽车论坛的主题,汽车总保有量中,商用车约占12%。在道路污染物排放中,它占总碳排放量的55%。目前我们用的比较多,还是在这个阶段,市场探索开始批量示范应用,比如商用车,重卡,污染排放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知道,中国的重型卡车数量约占世界的1/3。因此,我们认为商用车,尤其是现阶段主要推广和示范的燃料电池重卡,将在节能减排和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世界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历程

从2019年、2020年、2021年到今年,四年来,我们收集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国家与氢能相关的政策。在世界能源结构面临深刻调整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减缓气候变化、完善气候法律法规的承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尤其是“氢能发展计划”显示了一种默契。日本率先提出了国家氢能战略。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发布了国家氢能计划,详细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拨出巨额资金积极推进先进氢能技术的研发和规划,以抢占国际氢能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今年3月是我们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3月份,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我们中国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中国30个省和直辖市发布了与氢能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多数省区市已经将氢能发展纳入整个能源规划,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其中,共有13个省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毫无疑问,我们相信整个产业政策的完善也为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可以看到氢能源的生产和需求在世界范围内都在上升。根据国际主要能源组织的预测,像图表中的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到2050年,全球氢能产量将达到8亿吨,比2021年的7亿吨高出10倍以上。根据去年的数据,我们国家的氢气产能约为3300万吨,同比增长32%,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测,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中国氢能需求将达到4000万吨,约占终端能源消费的5%。在2060年碳中和的形势下,氢能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3亿吨,占终端能源消费的20%。

在交通领域,目前氢能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我们熟悉的燃料电池汽车也是从乘用车发展到商用车,以重卡为代表。到目前为止,能源公司、整车公司、零部件公司以及一些终端场景的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氢能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氢能应用的生态雏形已经逐渐显现。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由全球知名的汽车公司、能源公司、燃气公司和创新企业成立了氢理事会(国际氢理事会),旨在向全球推广氢能。至此,参与企业越来越多。这两年可以看到,加入这类组织的应用端企业已经成为一些典型案例。例如,微软最近加入了氢理事会。因此,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氢燃料电池都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后,基础设施成为整个生态中的重要环节,或者说从氢气的制造、储运到加注、终端消费到整车都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产业需要形成的网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加氢站的数量持续增长。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燃料电池汽车的数量大约为5万辆,而我国大约为1万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等都取得了比较快的增长。可以看到乘用车、客车、商用车的数据。

基础设施也需要跟上。到2021年,中国已建和运营的加氢站数量和新建加氢站数量将位居世界前三。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已建成270座加氢站,占全球总量的40%。

综上所述,在“双碳”的大背景下,能源转型已经达成共识,氢能对于包括汽车在内的很多行业的深度脱碳意义重大。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产业政策都大力支持,制氢规模和氢能终端消费比重都在增加。以燃料电池为代表,氢能应用在交通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我们也可以看到,能源端、产品端、场景端的企业纷纷进入市场,形成了氢能产业生态圈的协同发展,也可以为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做出贡献。

第三,重塑集团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工作。

重塑集团成立于2015年,今年是第七个年头。我们主要专注于燃料电池系统和控制领域,第二个专业领域是电堆和膜电极领域,以及电力电子领域。这三个是我们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布局。

七年来持续发展,主要从产品技术的深耕到生态建设和推广应用的推进,实现了从0到1的探索。

这是一个燃料电池系统。当氢和氧在系统中发生电化学反应发电时,唯一的排放物是水。我们做了三个部分,包括电力电子,电堆和膜电极,以及系统组件。目前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打通从材料设计到零部件、产品全链条的企业。自主研发制造了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等关键部件。目前国产化率可以达到近90%。

众所周知,这个阶段其实是产品和技术快速迭代的阶段,因为这也是一个新的行业。我们的理念和思路是用技术赋能产品,用产品为终端用户创造价值。新一代系统中的电源升级。到今年年底,也就是下个月,我们将发布图中的第三款产品,220-260kW系统,其特点是功率更大,带来的是效率和可靠性的提升。关键是它的寿命也会超过30000小时。希望这个产品能进入市场,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

我们的总体思路还是坚持长远的原则。过去几年,RD的投资一直很高,基本上占每年营业收入的30%左右。我们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RD团队,在温哥华和上海设有两个RD中心,业务范围从材料设计到部件和产品开发。去年,我们的实验室也通过了CNAS认证。目前,RD人员占员工的30%以上。同时,在制造这一块,我们在嘉兴、常熟、佛山分别有不同的制造基地。燃料系统在常熟,反应堆在佛山,电力电子在嘉兴。这三个地方主要从事制造业。

我们认为现阶段,尤其是五部委发布的四年燃料电池示范政策期,实际上是我们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在我们产业起步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利用四年的政策窗口期。预计到2025年,通过自主控制、技术进步、设计优化和规模扩大,燃料电池成本可降至1800元/kW。这是我们目前的计划和目标,我们有信心能够实现。

我们也特别注重精细化的产品和技术,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生态建设来应用产品。生态上,能源、产品、场景至关重要。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通这件事,形成应用的微闭环。我们也希望在未来与不同地区的当地能源伙伴携手共建氢能生态,将氢能产业付诸实践。

在生态建设方面,除了上海,包括几个重要的示范城市群,我们也非常重视与能源公司的合作。比如,我们与中国石化全面合作,探索氢能生态,各地积极参与交通能源规划和氢走廊规划。在西北地区,与中国石化新兴公司共同推进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共同探索未来绿色储氢的重要路径。在碳计算方面,今年我们还携手上海环境交易所和中国石化,探索碳减排方法论的开发和认证、碳交易体系的建设以及氢燃料电池用户端碳金融的研究。我们也达成了这方面的战略合作,试图通过新的路径和模式为我们国家的3060做贡献。

除了在中国本土的应用,我们还积极出海,构建氢能全球合作网络。我们是继长城汽车、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和中国石化之后,第五个加入氢理事会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企业。我们在德国和CleanLogistics等合作伙伴探索了重型卡车和公交车的应用,并在勃兰登堡州的下奥得河谷国家公园投入运营。此外,我们还与舍弗勒合作开发了一款小型商用车,在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博览会上亮相,收获了不少好评。

普及是我们的第三个重要出发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车辆领域部署了30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涵盖了城市公交、环卫、物流、重卡等特种车辆。正如开头提到的,现在已经有超过1亿次零碳出行记录在运行,帮助减少了7万吨碳排放。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中国的10个省和22个城市。海外包括德国、瑞士、日本、马来西亚都进行了一些商业化的探索。今年也是我们在欧洲的落地年。随着今年欧洲办事处的成立,我们将携手更多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推动中国氢能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在全球的应用。

除了交通领域,我们还在探索基于系统和控制技术、电堆和膜电极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三个重要平台,以开发除车辆领域之外的更多样化的应用。今年我们和杭叉集团联合发布了3.5吨燃料电池叉车,同样搭载了我们的系统,可以满足终端应用的多维度、多工况。今年,我们与正泰集团一起完成了500KW-1MW燃料电池电站的开发,将在今年的碳博览会上发布。我们希望能将氢作为一种能源,让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和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扩大氢能综合利用的范围。

今年,随着模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我们在商业推广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接下来我放一个小视频,是我们在上海的示范城市项目的应用演示。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包括绿色低碳协调发展,践行“双碳”目标,我们希望与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携手提升技术,打磨产品,构建生态,推广应用。我们希望以今天的一亿公里为新起点,用氢能技术创造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